(专业代码:0858)
一、学科简介
苏州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前身为1983年创建的能源利用教研室。2009年学院成立,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和发展新能源的大方向,引进了一批海外有影响力的储能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并将储能作为本专业的特色发展方向之一,在该方向上已产生数位杰青和优青,科研成果不断涌现。2014年伴随着物联网的普及、工业4.0以及5G网络的热潮,“能源互联、精确计量、精准节能”已成为本专业下一个发展前沿。2014年本专业联合苏州市计量测试院,共同确立了“计量能源互联网”的学科交叉发展方向,相继开发了多个能源互联网平台,并大量应用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至此,本专业形成了以“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储能关键技术及应用”和“智慧能源系统安全协同调控”为代表的三个特色发展方向,定位于“服务本市,辐射周边,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发展理念,并予以认真贯彻实施。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3人,其中45岁以下的14人,达到61%,具有博士学位的18人,达到78%,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专任教师14人;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具备相应行业工作经验或承担过工程技术类课题)的12人,达到52%,专任教师与相关行(企)业高级工程技术或管理人员共同组成能源动力专业化教学团队和导师队伍。研究生就业方向主要在与能源转换与利用相关的企业、生产部门和科研院所。
二、培养目标及要求
苏州大学能源动力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满足下列基本要求:
1、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方针,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热爱祖国和人民,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具有开放和创新意识。
2、掌握与能源动力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具有扎实的基本实验技能和较好的创新能力。
3、了解能源与动力学科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具备独立开展与本专业有关的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能力。
4、具有良好的英语阅读水平,掌握能源动力相关的英文术语,能够独立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和撰写英文学术论文与工程报告等。
三、培养年限及培养方式
1、培养年限
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2、培养方式
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程学习,系统地掌握能源动力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通过专业实践,获得能源动力专业领域某一方向上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践、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通过学位论文环节,培养基本的科学素养和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四、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5个学分。
学位课:公共课程(7学分):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设时间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第一学期 |
自然辩证法 | 18 | 1 | 第一学期 |
硕士基础英语 | 54 | 3 | 第一学期 |
工程伦理 | 18 | 1 | 第二学期 |
学位课:基础理论类和专业技术类必修课程(不少于9学分):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设时间 |
高等传热学 | 54 | 3 | 第一学期 |
高等工程热力学 | 54 | 3 | 第一学期 |
能源强国大家谈 | 36 | 2 | 第一学期 |
高等燃烧学 | 54 | 3 | 第二学期 |
数值传热学 | 54 | 3 | 第二学期 |
高等流体力学 | 54 | 3 | 第二学期 |
学位课(不少于12学分,且在满足学分要求下不少于4门):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设时间 |
实验室安全与测试技术 | 54 | 3 | 第一学期 |
现代物理、化学、材料研究进展 | 54 | 3 | 第一学期 |
新能源系统导论 | 54 | 3 | 第一学期 |
纳米科学与技术 | 36 | 2 | 第二学期 |
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 | 36 | 2 | 第二学期 |
必修环节(7学分):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设时间 |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 / | 1 | 第三学期 |
中期考核 | / | 1 | 第四学期 |
学术活动 | / | 1 | 第一~第五学期 |
专业实践 | / | 4 | 第三、四学期 |
五、培养环节
1、 培养计划
学生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并结合个人的具体情况,于入学后4周内在导师指导下制定课程学习计划。
2、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必须较广泛地阅读中文和外文文献,由导师负责对其进行考核和评价。
(1)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之前,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并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从而了解本人研究选题的历史和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学位论文研究题目,并作论文开题报告。硕士生的开题报告原则上在第四学期前完成,且开题报告审核通过后至少一年方可申请答辩。参加开题的硕士生应填写《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2)学位论文选题要按照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要求,结合学科发展和导师科研任务,从学科的前沿课题、国家或地方重点科研任务中选题。论文选题应对学科建设和科技发展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论文选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从事科研工作或组织科研工作的能力。
(3)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主要包括:课题名称、选题依据(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主要参考文献)、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研究内容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本课题的特点与创新之处、工作内容和预期成果、经费预算、已有的研究基础等。
(4)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应经过评议小组给出评议意见。评议小组主要对研究生的文献综述能力、学术见解、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及文字表述能力等进行评述。
(5)如果论文研究内容有调整记录还需注明调整前的研究内容、调整后的研究内容,和调整时间。并由评议小组给出评议意见。
3、中期考核
(1)硕士生的中期考核应在开题报告审核通过满6个月且研究课题已取得一定的进展后,方可申请中期考核。参加考核的硕士生应填写《苏州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表》。成立由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人员组成的3-5人考核小组,其中教授不少于1人。
(2)考核小组成员主要对研究生自评总结(主要指研究生入学以来的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科研能力和身体状况进行自评总结)、课程学习情况(学习成绩和学分)、学位论文进展情况等进行考核。根据考核情况,考核小组给出综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建议。同时,学院党总支负责人和导师应分别对研究生政治思想表现、学习和科研能力给予评定。最后,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给出评定意见和考核结果。考核结果原则上同研究生生活费的补贴相挂钩。
4、学术活动
硕士生在学期间应至少选听20次学科进展类讲座,将书面记录和撰写的心得体会交导师签字认可,在答辩前一个学期末将经导师签字后的书面材料交所在培养单位研究生秘书存档备查。
5、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面向行业领域进行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专业实践内容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结合学生个人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具体安排,主要为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实践、工程实践、应用实践和其它实践等。专业实践结束后,研究生须提交实践总结报告(不少于5000字),总结报告中须体现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思路、方案和结果,并在研究生综合管理系统填写《苏州大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考核表》,由实践单位、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和培养单位共同考核评定,考核结果分为“通过”和“不通过”。考核结果为“不通过”的研究生须重新实践或延长实践期限,然后重新参加考核评定。实践考核结果由研究生培养单位录入研究生综合管理系统。
六、成果要求与学位论文
1、成果要求
在工程性较强的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或申请专利,或提交实物作品等。
2、学位论文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本学科领域生产实际,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先进性,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可结合调查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项目管理等内容撰写。学位论文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
七、毕业与学位申请
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行毕业与学位申请制。具体按研究生院有关规定执行。